公开验证、代码开源使区块链技术成为一个无须第三方干预即可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自治理、自运行、自演化的组织系统。
六是促进共同学习,支持能够促进数字资产负责任发展和使用的技术进步。其中有两份文件最为重要,一份是2022年1月美联储发布的《货币与支付:数字化转型时代的美元》(Money and Payments: The U.S. Dollar in the A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政策讨论文件,另一份是同年3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关于确保数字资产负责任发展的行政令》(以下简称行政令)(Executive Order on Ensuring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ssets)。
二、国内进展:从战略评估转入战略酝酿 2020年初,美联储对数字美元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并在内部开启政策和技术评估程序。2020年1月,欧洲、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和瑞士央行与国际清算银行宣布共同成立CBDC研究小组,评估各种应用场景和方案选择。最差场景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多中心的CBDC合作网络,欧元和人民币的储备地位、支付、定价与结算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鉴于目前美国国内利益攸关方意见分歧较大,短期内国会很难给予正式授权。美国商务部报告指出,尽管短期而言,外国CBDC和私人货币对美元构不成挑战,但美国应着眼长远,因为在新数字未来,金融和商业决策所依赖的技术并不是当今体系的支撑。
美国以透支国内消费和国家信用的方式支撑全球经济增长,这种模式难以持续。其中,私人稳定币因具备从投资资产向支付工具转型的巨大潜能,总市值从2020年初的50亿美元迅速增长至2022年6月的超过1550亿美元,占加密币总市值的比重从3%上升至17%。香港本地金融科技企业数目由2017年的180多家增至2022年的800多家,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日益完善。
科创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显著特点,融资需求总体呈现出持续性强、时效性强等特征。从机制体制上看,内部协同创新面临着比较突出的制度与理念、规则与政策的差异难题。制度型融合方面需要看到,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差异既是红利也是挑战,加强制度融合是未来的大方向。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金融 。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硬设施的建设并不落后,但粤港澳在金融基础设施的融合仍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根据《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香港全球城市第9位,亚洲第1位。
在硬联通层面,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让大湾区居民享受1小时生活圈的便利目前,大湾区数字金融方面已经有非常突出的金融科技发展实践,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北大汇丰商学院联合课题组将其总结为 三升三降:扩大服务规模、提高业务效率、改善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控制业务风险、减少人工接触。通过数字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服务范围,触达更多的中小企业。融合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发展数字金融,助力有效整合三地资源,从而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具天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金融也占据地利和人和。从机制体制上看,内部协同创新面临着比较突出的制度与理念、规则与政策的差异难题。 (本文为中国金融40人论坛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273005支持,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联合课题组部分研究成果。
根据《中国金融科技燃指数报告(2022)》,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13个重点区域中综合得分最高。一是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支持科技创新。
另外,我国大陆地区的资本项目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尽管部分有所开放,但是也需要收汇、结汇等单据证明。通过结合场景、大数据和金融创新,数字金融有助于补足传统金融服务短板,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
数字金融有望对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予以缓解。货币型融合中,特别需要强调香港的定位。首先,在新一代数字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产业数字链上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过程的产业互联网。香港因监管政策灵活、财政支持积极、人才库多元,近年来数字金融发展迅速。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在发展境内业务的基础上促进跨境互联互通,这又可以从三方面展开。
第四步是打造全方位产业金融服务方案,可以统一规划,协同引导各个部门如财务、政务、税务,电网,社保等建立安全的数据共享,形成小微企业大数据平台,为银行信贷提供数据支持。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协助打通不同地区的公安、司法、公证等信息,实现跨境数据核验,助力跨境人才和交易流通。
可以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提升企业估值的准确性。可以看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管齐下、共同发力,大湾区内部生产组织企业科技创新活跃,有包容创新的监管规则作为外部保障,加之背靠14亿人口大市场,如果能充分发挥本地的技术、资源和制度优势,成为世界级数字金融城市的潜力巨大。
)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首先大湾区享受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处在国际和国内双向循环的耦合点,区内有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套法律,还有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四大金融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第二步是借助产业互联网,突破传统银行依靠抵押资产、人工审核的风控模式,服务更多的企业。在传统意义上,科创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规模小。技术型融合指利用先进数字技术促进互联互通:在跨境互通中,数据的打通和共享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互联互通。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蓬勃发展,增加值已超过东京湾区,逐步比肩纽约和旧金山湾区,但在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机构实力、金融产业效益、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仍与世界领先地区和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金融对于地区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如果粤港澳实现金融融通,将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的资金流通难度,增加货币管理弹性,但也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在技术创新维度,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数据要素不断推动湾区内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实现数字金融创新发展。
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对接不足,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力度也有待提升。进入专题: 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金融 。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融合。 机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双管齐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四大湾区中最年轻又极具潜力的湾区,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保险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前景:在港积极推进数字货币项目要应对这些挑战,可以考虑通过如下三个方向来发展数字金融,从而支持创新与融合。如果大陆实现与香港澳门的融合,将对大陆的资本流通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大湾区可针对这一关键瓶颈,大力发展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也有助于股权投资企业数字化转型。
粤港澳大湾区流通的货币种类并不是单一的,并且澳元、港元以及人民币的汇率、资金流动的管理机制均不相同。根据《2021年全球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排名》,香港全球城市第9位,亚洲第1位。
制度型融合方面需要看到,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差异既是红利也是挑战,加强制度融合是未来的大方向。与此同时,可以在香港积极推进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等相关数字货币项目,助力中国在web3.0等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前沿地位。
而根据2022 IDC中国Fintech50强的梳理,广东省上榜10席,占企业个数的20%和资本规模的27%。但软联通方面,大湾区内部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实现互联互通。
评论留言